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交流

高荷红研究员应邀作“从口头诗学到全观诗学”学术讲座

6月4日,应蒙古学学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高荷红在霍林河校区博学楼309会议室作题为“从口头诗学到全观诗学”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社会科学处处长秋喜主持,蒙古学学院院长阿拉坦格日乐、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郝青云、外国语学院院长卢国荣出席,蒙古学学院陈永春、白玉荣、萨仁托雅等教授以及众多师生共同参加,现场气氛热烈。

讲座中,高荷红研究员立足自身长期的学术积累,系统梳理了口头传统研究的发展脉络与核心理论。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深入讲解:一是“体验、记录与研究口头传统”的路径与方法,强调口头传统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方式,更体现了研究对象与研究过程之间的深度互动;二是口头传统的“广义”与“狭义”区分,指出其涵盖的不仅是叙事、歌谣等文本形式,也包括更复杂的交际语境与文化机制;三是“口头传统”作为理论观念与学术范式的双重角色,展示了其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跨学科意义。

在理论梳理方面,高荷红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帕里—洛德理论”(口头程式理论)的发展脉络,涉及帕里与洛德师生、约翰·迈尔斯·弗里等代表性学者,并重点介绍了朝戈金在“全观诗学”方面的贡献。她还讲解了20世纪60至70年代西方理论界“理论迭出”现象,深入解析了民族志诗学(ethnopoetics)、Dell Hymes提出的“speaking”模型以及“增表效应”(entextualization)等关键概念。通过与中国语境的结合,高研究员展示了从“口头诗学”迈向“全观诗学”的理论转向,即从文本研究拓展至文化、社会与实践的整体性理解。

在交流互动环节,郝青云院长、萨仁托雅教授、陈永春教授等与高荷红研究员就相关学术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本次讲座内容深刻、视野开阔,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分享。

最后,社会科学处处长秋喜作总结。她对高荷红研究员的学术视野与讲座内容给予高度评价,指出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师生对口头传统研究的理解,也为推动我校民族文学与民俗文化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和方法启示。

此次讲座不仅为蒙古学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也为推动我校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展民族学研究的理论视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