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应蒙古学学院邀请,内蒙古师范大学常宝教授在内蒙古民族大学霍林河校区博学楼309会议室作题为“边疆、乡村与乡村振兴的‘交往行为’实践”的专题讲座。讲座由蒙古学学院主办,吸引了相关专业师生到场聆听,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常宝教授围绕边疆社会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深入展开论述,讲座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自然、社会与文化——对边疆地区的传统认知;二是边疆地区的“边缘效应”;三是乡村与乡村振兴的核心议题;四是边疆地区乡村振兴的“交往行为”实践路径。
讲座中,常教授指出,边疆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边界,更是多元文化交汇与社会变迁的重要场域。长期以来,边疆地区因其“边缘性”常被纳入主流认知的附属系统,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这种认知亟待更新。他强调,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建设工程,更是社会关系、文化重构与制度实践的综合过程,其中“交往行为”作为一种基层互动机制,在边疆地区尤其显得关键。
他进一步结合田野调查经验,分享了在边疆少数民族乡村调研中关于地方认同建构、社会资本积累与乡村治理实践的第一手材料,强调了“交往行为”在推动乡村社会自我激活中的重要作用。
此次讲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扎实的学术深度,也具现实指导意义,引发了在场师生的广泛共鸣与深入思考。讲座结束后,常宝教授与与会师生进行了热烈交流,围绕边疆研究方法、民族地区政策实践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