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4日下午15:00,蒙古学学院在霍林河校区博学楼409室举办一场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青格力研究员,讲座题目为《辽中京博物馆藏八思巴文也里帖木儿碑释读——基于文献调查•实物调查•历史研究》,由我院北方民族历史教研室主任青松博士主持,学院部分师生共同聆听。
青格力教授以1953年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明城的土山城瓮城里出土的一块元代石刻墓碑为主题,从墓碑的收藏情况、前人研究状况、材质及文字状态,墓碑汉文和八思巴文内容及史料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
首先,青格力教授对赤峰市宁城县发现的元代遗存进行了梳理,认为元代在内蒙古东部地区设置大宁和全宁两路,大宁路所在位置就是辽代的中京,称大宁县,即今宁城县大明城。古城西外城内三姓庄出土的一块元代墓碑应为“也里帖木儿祖茔碑”,碑刻时间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十一月。元墓碑的主人也里帖木儿是契丹族人,曾任宣武将军益都路总管府达鲁花赤兼本路诸军奥鲁总管府达鲁花赤管内劝农事等职。
其次,青格力教授对墓碑汉文内容进行详细解读,认为元代墓碑常见形式碑额均有“大元”二字,纠正了苏赫《辽中京》(1979)一文的“无碑首碑额”之观点,并还原墓碑脱落的汉文内容,解答了相关历史名词术语。同时,对墓碑背面八思巴文内容进行一一释读,并讲解八思巴文颁布的宣敕宝印文书的内容和特点。
最后,青格力教授认为,内蒙古东部地区发现的元代遗存“也里帖木儿祖茔碑”是唯一的八思巴文宣敕文书,也是唯一的八思巴文宣敕为先茔碑铭,具有重要考古学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从碑刻内容及历史背景能够了解到元代统一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史实。
青格力教授的讲座引发到场师生的讨论兴趣和深入思考。最后,青松博士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历史研究不仅要深入挖掘新史料,而且还要用好已有史料,不断拓展和深化研究领域及跨学科合作研究,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