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方向(050107) | ||
嘎拉桑,通辽市奈曼旗人,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学术骨干,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学名师。中国蒙古语文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蒙古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1983年从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毕业留校以来,主持承担《科尔沁土语词汇与地域文化研究》《东部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科尔沁地区蒙古语语音识别与校正输入研究》等三项国家社科项目,主持承担《蒙古语词汇与文化心理研究》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现代蒙古语研究》、《蒙古语言学大辞典》《蒙古语语言学文献志》等10多部专著和教材。发表《探蒙古语修辞中的几个问题》《论蒙古语比喻方法与蒙古族文化思维》等80余篇学术论文。《现代蒙古语》教材,获国家教育部优秀蒙文教材二等奖;《现代蒙古语课程建设与研究》一项,获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一等奖;《蒙古与语言学文献志》著作,获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二等奖;获省部级奖赏10余次。 | ||
宝音陶克陶,文学硕士,教授,内蒙古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2005年6月被聘为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族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导师,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负责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负责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蒙古国国立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中国蒙古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蒙古文学学会理事、内蒙古新文学学会副会长、通辽蒙古族传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等社会职务。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共80多篇,其中国家级论文20多篇,省部级论文30多篇,校级(盟市级)论文20多篇。撰写出版了《科尔沁文学概要》(合著)、《蒙古文学潮流论谈》、《经典民歌“嘎达梅林”研究》(合著)、《蒙古族文学史(现当代)》(合著)等教材与学术著作19部。主持与参与了各级科研项目11项,其中国家级5项(参与),省部级4项(主持一项),校级(盟市级)2项(主持)。获得了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一项、自治区级科研奖励3项、校级(盟市级)奖励6项。 | ||
于权 (da.bulag),蒙古族,1967年10月出生,内蒙古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库伦旗人。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期蒙古语文献与北方民族古文字研究》。现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蒙古秘史〉语言研究》(2017-)、“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投标项目——《蒙古语句法史研究》(2016-)等研究项目。出版《现代蒙古语句法研究》(合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1)、《中世纪蒙古语句子结构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6)等2部专著。其著作《中世纪蒙古语句子结构研究》,2018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作品政府奖》二等奖。现承担《历史比较语言学》《蒙古族历史文化文献选读》等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 | ||
白玉荣(笔名:白哈斯 ),1968年出生,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文学博士。自2002年至2007年在呼伦贝尔学院蒙文系工作,2007年就职于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任教至今,硕士研究生导师。2011年获得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个人先进奖。先后撰写《扎鲁特民间文艺研究》《洪格尔珠兰——胡仁·乌力格尔文本比较》两部专著,在内蒙古社会科学、中国蒙古学、民族文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过《扎鲁特蟒古思故事研究》《蒙古族曲艺文化研究》《史诗及胡仁乌力格尔母题研究》《说唱艺人形成之规律》等30余篇学术论文,主持完成《羌胡传》研究( 内蒙古教育厅高等院校科研项目)、《蒙古本子故事“五传”研究》(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蒙古本子故事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蒙古族民间文艺民族团结功能》(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等6项课题,参与《过科尔沁地域文化研究》《叙述民歌中汉文化影响研究》《青史演义研究》等项目。 | ||
萨仁托雅,蒙古族, 1975年10月出生,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人,副教授,中共党员,2008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文学博士,2016年出站于山东大学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西北民族大学工作,2019年6月调到内蒙古民族大学工作,内蒙古民族大学硕士生导师。先后赴蒙古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进行多次学术访问;2003年至2018年期间多次赴青海、新疆、西藏、四川、甘肃等地区的诸民族中去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搜集到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本人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蒙古族“美尔根特门传说”与藏族“禄东赞传说”之比较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疆卫拉特蒙古“机智人物故事”类型研究》;第54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获资助项目——《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动物感恩故事”类型比较研究》;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新疆卫拉特蒙古“动物感恩故事”类型研究》;西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项目——《卫拉特“动物感恩故事”与宗教文化研究》等。参与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联合国教科文项目(中、俄、蒙三国合作)、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等多项项目。先后出版了《蒙古族民间故事类型学导论》(合著)、《新疆卫拉特“机智人物故事”整理与研究》(编著)、《蒙古族“美尔根特门传说”和藏族”禄东赞传说”之比较研究》(专著)、《新疆卫拉特蒙古“机智女性故事”类型研究(专著)等著作并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禄东赞传说”在蒙古地区流传及演变》《卫拉特“异类婚故事”之文化解读》、《库伦蒙古人的龙王信仰及其文化内涵》等四十余篇学术论文并获得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 | ||
巨宝山,蒙古族,1977年04月出生,兴安盟扎赉特旗人,教授,2015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文学博士,内蒙古民族大学硕士生导师,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专家,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蒙古族文化史教学团队》负责人,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一、第九、第十一届“科尔沁学者”,内蒙古民族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内蒙古民族大学青年科技创新标兵。曾参加蒙古国青年学者暑期培训、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少数民族代表人士中华文化研修班”。内蒙古新文学学会理事、通辽市第五届政协文史专员、通辽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主要讲授本科生课程《蒙古族现当代文学史》《蒙古族文化史》,研究生课程《蒙古族地域文学研究》《文学语言研究》等。至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新时期蒙古族小说语言研究》(2015),出版《库伦乡土文学研究》、《科尔沁乡土文学研究》《20世纪卫拉特蒙古文小说研究(第三卷)》等合著。曾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蒙古族当代乡土小说研究》,现正在主持进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蒙古族小说语言研究》,曾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得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三届教学技能奖、内蒙古民族大学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奖。 | ||
达·额尔德木图,1978年出生,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人,教授。2008年7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文学博士。自2008年10月至今在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为蒙古族民间文学、蒙古族古代文学、民俗学,担任《蒙古族古代文学史》《蒙古民俗》《北方民族考古》《蒙古族文化史》《神话学》等本科生课程、《民间文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等硕士研究生课程。先后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1本,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科研项目有《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飞禽崇拜文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北方民族飞禽崇拜文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北方民族鹰猎文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科尔沁萨满教信仰研究》(市校合作项目)等。获得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三届“科尔沁学者”、“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先进个人奖、自治区级教坛新秀等多项荣誉奖励。 | ||
包来英(蒙文名:查娜),蒙古族,1985年出生,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人。2014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文学博士,现为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学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评论家协会会员、通辽市评论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四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先后用蒙汉双语创作了200多首诗歌作品和50多篇散文,科研方面致力于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和蒙古文论研究,至今已在《内蒙古大学学报》《内蒙古社会科学》《中国蒙古学》《内蒙古民族大学》《西北蒙古论坛》《西北军事文学》《金钥匙》等期刊杂志上发表30多篇学术论文。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蒙古族文学批评的转型阐释和话语建构研究”、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项目“蒙古族诗歌史”、内蒙古民族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生命的诗学”等科研项目。学术著作《阐释与建构—当代蒙古语诗歌批评研究》,2018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