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学科简介
1.本学科的历史沿革与现状概述
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科是内蒙古民族大学重点学科,目前有教授3人,副教授5人,博士5人,已经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比较合理的研究团队。
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至2011年已招收培养8届共56名硕士研究生。目前该硕士学位授权点研究方向凝练成蒙古文化遗产与文献研究、蒙古族民俗与民间文化等2个研究方向。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18人。在已毕业的38名硕士研究生中,有6人分别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高校博士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15.78%,其余均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新闻机构任职,就业率100%。
2.本学科点主要研究方向介绍(重点介绍各方向的特色、优势和存在的不足)
(1)蒙古文化遗产与文献研究
特色:“蒙古族文化遗产”是蒙古民族先人创造的优秀文化及文化产物,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文献”是蒙古民族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知识的一种载体,是古今蒙古社会史料的总称。“蒙古文化遗产与文献”体现了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大部分已经呈现消亡的趋势。保护“蒙古族文化遗产和文献”是当务之急,是抢救性研究。
优势:第一、民族优势。本研究方向的学术团队大多数成员为本民族人员,他们根深蒂固地了解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分布和传承情况。第二、团队优势。本团队成员具有多年的文化遗产和文献研究的经验,且职称、学历较高,大多是多年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第三、地域优势。内蒙古民族大学坐落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科尔沁草原,该地区是世界上蒙古人最密集的地区。第四、专业优势。蒙古学学院具有40年的建设与发展历史,师资力量雄厚,资料积累丰富,科研成果多,承担的课题多。所承担的课题和科研成果绝大多数属于蒙古文化遗产和文献的研究领域,或者与其相关的内容。
存在的不足:第一、研究方向少。蒙古文化遗产浩如烟海,“蒙古文化遗产和文献”研究应有多方面多视角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研究内容的完整性和互补性。第二、需要进一步的田野调查资料。我们虽然有多年的田野调查经验,并收集了不少一手资料,但这仅为沧海一粟,需要不断补充和增加。第三、工作空间的建设。即建设学术带头人及课题组人员进行正常研究工作的研究室或工作室,以便于展开交流和研讨。
(2)蒙古族民俗与民间文化
特色:“蒙古族民俗与民间文化”是指蒙古族民众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这些文化现象具有很突出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也具有邻近不同民族交融成分。“民俗与民间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与其他一些文化现象所不同的是, 它是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创造结晶, 它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 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是人类社会精神世界的象征。“蒙古族民俗与民间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民族民间文化宝库,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它的研究和探讨, 并有效地加以传承和保护。
对于蒙古族民间与民俗演变文化发展研究,主要从蒙古族传统文化和农耕文化、蒙古族游牧文化和儒家文化的交汇点上探寻蒙古族尤其是蒙古科尔沁部民俗与民间文化发展的原因和特色,故“蒙古科尔沁部民俗与民间文化”的研究是本研究方向的重点及特色。
优势:第一、专业优势。本研究方向的设立,对北方少数民族民间与民俗文化、蒙古学、民俗学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第二、地域优势。内蒙古民族大学坐落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科尔沁草原,有丰富的科尔沁蒙古民族的民俗与民间文化土壤。第三、具有多民族交融的悠久历史。科尔沁地区在历史上与满族人、汉族人杂居融合的时间较长,在民俗与民间文化领域相互渗透,对本地区蒙古族的民俗与民间文化的形成、演变的影响很大。现今科尔沁蒙古族正从游牧文化转向农耕文化,这种文化转向对于本研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优越条件。
存在的不足:第一、研究队伍的实力需要增加。蒙古族民俗与民间文化内容相当广泛,研究视角应是多方面的,才能使研究内容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第二、需要进一步的田野调查资料。我们虽然具有多年的田野调查经验并收集了不少一手资料,但是这些资料要不断补充和增加。第三、工作空间的建设。暨学术带头人和学科组人员开展正常研究与交流的工作室或研究室。
3.本学科的国家和自治区需求分析和发展前景
第一,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快速发展,民族问题发展呈现出新趋势、新情况、新特点,建设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利于更好地培养专门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第二,学术研究的需要。造就一批蒙汉兼通的,具有民族性和地区性特点的高学历研究型专业人才队伍是传承文明、推动学术繁荣的关键。第三,学科建设的需要。作为我国民族院校之一,内蒙古民族大学在民族学学科建设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特色,二级学科硕士点建设将会进一步推动学校发展。最后,服务地方建设的需要。自治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需要在理论上总结和提升,二级学科点建设有利于发挥其思想库作用,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二. 学术团队
1.本学科点主要学术带头人简介(重点介绍)
学术带头人乌力吉套格套,教授,博士,中国蒙古语文协会会员。曾获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二等奖,内蒙古民族大学科技创新奖。曾在中国政府派遣日本东北大学做访问学者。本学术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具有蒙古佛教文化研究和蒙古古文献研究的丰硕成果。多年来研究蒙古佛教文化研究和蒙古古文献研究。曾经公开出版专著1部、教材3部,发表论文30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2项。
2.本学科点学术梯队情况
民族学学科现有教师10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5名、讲师2名;博士5名、硕士4名、在读博士2名;45岁-55岁3人,40岁-45岁4人,39岁-30岁3人。学科团队硕士学位以上人员达到90%,高级职称达到80%。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分布合理,基本形成了优化的学术梯队,完全有能力胜任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科研任务。
三.科学研究
1.本学科点科学研究情况
2009年以来,该学科以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为重点,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取得了显著成绩。
(1)科研项目
近3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目5项、校级项目8项,共获得科研资助经费32.7万元。完成并结题的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终成果《蒙古文﹤金光明经﹥词汇研究》(上、下册,66万字),在该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纳入中国蒙古学文库,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二等奖。
(2)科研成果
2009年以来,公开出版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48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2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12篇、国内学术会议上宣读16篇。
(3)获奖情况
乌力吉套格套教授的《蒙古文﹤金光明经﹥词汇研究》(上、下册,66万字,2008年4月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纳入中国蒙古学文库,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二等奖。
2.本学科点的科学贡献(或社会服务贡献)情况
(1)本学科点依托内蒙古东部经济历史文化、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蒙古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主持和承担2项国家级、5项省部级的科研计划项目,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有些成果被相关研究机构应用,如“蒙古文金光明经电子语料库”的研究成果,已被内蒙古大学语言研究所“应用语言学语料库” 采纳,运用于佛教经文的语言研究。
(2)本学科点研究内容和相关的田野调查资料对蒙古文化遗产研究具有基础性贡献。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一体化的大气候影响,蒙古族尤其蒙古科尔沁地区的传统民族文化正处于向农耕文化转型阶段,很多传统民俗或民间文化濒临消失。因此,本学科点所收集、整理和数字化管理的田野调查资料本身就是一件研究工作和基础资料的建设工作。
(3)本学科点今后将为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的建设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性人才。
四、人才培养
1.本学科点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主要措施和已取得的成效
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科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至2011年已招收培养8届共56名硕士研究生。目前该硕士学位授权点研究方向凝练成蒙古史、北方少数民族史等2个研究方向。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18人。在已毕业的38名硕士研究生中,有6人分别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高校博士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15.78%,其余均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新闻机构任职,就业率100%。
2.本学科点培养硕士、博士的规模和优秀硕士、博士毕业生简介
本学科点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至2011年已招收培养8届共56名硕士研究生。其中桂花、萨仁图雅、萨茹拉、哈斯其木格、白梅荣、香莲等优秀研究生。
姓名 | 学位和时间 | 简 介 |
桂花 | 2008.06 | 内蒙古大学博士,硕士毕业论文《蒙古族性崇拜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硕士毕业后国内核心期刊期刊发表论文4篇。 |
萨仁图雅 | 2009.06 |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硕士毕业论文《科尔沁蒙古族节庆文化探析》,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硕士毕业后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 |
萨茹拉 | 2009.06 | 内蒙古大学博士,硕士毕业论文《论巴尔虎博的巫仪》,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硕士毕业后国内外核心期刊期刊发表论文5篇。 |
哈斯其木格 | 2009.06 |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硕士毕业论文《蒙古族亲属称谓文化内涵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蒙古文论,硕士毕业后国内外核心期刊期刊发表论文4篇。 |
白梅荣 | 2008.06 | 内蒙古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硕士毕业后国内外核心期刊期刊发表论文4篇。 |
香莲 | 2007.06 | 内蒙古大学博士,硕士毕业论文《关于成吉思汗与术赤血缘关系疑问的再探讨》,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硕士毕业后国内外核心期刊期刊发表论文4篇。。 |
五、学术交流
本学科点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情况
自2009年以来,先后邀请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科院、蒙古国科学院、蒙古国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专家来校讲学45人次,举办学术报告26场,有力地推动了学科建设,加强了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现与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和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合作承担国家“985”工程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学科带头人王顶柱教授,兼任内蒙古大学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蒙古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该学科教学科研人员先后有40人次参加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掌握和吸收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及成果,达到了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目的。2008年9月,该学科成功举办了首届科尔沁历史文化研究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六、支撑条件
1.本学科点教学科研条件基本情况
本学科点2009年经教育厅批准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10“蒙古语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科研创新团队”成为学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2011年经国家民委批准成立蒙古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
图书藏书79.405万册,其中中文藏书72.332万册,外文藏书7.073万册,中文期刊126种,外文期刊10余种,电子超星电子图书(一万五千册)网址: http://219.225.143.196:8080(1)内蒙古民族大学通过内蒙古高校的集团购买引进的EBSCOhost数据库,包括学术期刊集成全文数据库(Academic Search Premier,简称ASP)和商业资源集成全文数据库(Business Source Premier,简称BSP)两部分。学术期刊集成全文数据库(ASP)包括生物科学、工商经济、资讯科技、通讯传播、工程、教育、艺术、文学、医药学等领域的七千多种期刊,其中近四千种为全文刊。商业资源集成全文数据库(BSP)包括国际商务、经济学、经济管理、金融、会计、劳动人事、银行等三千多种期刊的索引、文摘,其中近三千种全文刊。 EBSCO英文数据库:http://search.epnet.com (2)蒙古学方面搜集整理了科尔沁文献,共335种434册,辟专架展示,即将建立数据库。
2.本学科点相关学科支撑情况简介
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科是内蒙古民族大学校级重点学科, 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经多年建设,该学科具备了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学科管理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到2010年,已招收7届硕士研究生,在读硕士研究生25人。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硕士学位的6人。已形成蒙古史、北方少数民族史等2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1)承担课题和完成情况:以立项建设为目标,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资助经费总额75万元。
2009年以来,公开出版著作6部,发表学术论文72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6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8篇、国内学术会议上宣读20篇。
(3)获奖情况
额尔德木图教授的《蒙古萨满教及其思想史》一文,获自治区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三等奖;《东胡历史文化》一著,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双山教授的《蒙古语言学文献志》一著,获自治区第二届社会科学二等奖。
3.本学科点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
2008年以来本学科建设资金来源情况
合计 | 国家重大建设项目 | 自治区 政府 | 自治区 教育厅 | 学校 自筹 | 其他社会 捐赠 | 科研经费 | |
总经费 | 其中纵向 | ||||||
137.7 | 30 | 25 | 50 | 32.7 | 32.7 |
2008年以来本学科建设资金支出情况
合计 | 学术 团队 | 人才 培养 | 购置仪器设备值 | 实验室 改造 | 学术 交流 | 其他 | |
总值 | 其中10万元以上设备 | ||||||
95 | 10 | 10 | 30 | 20 | 25 |
2008年以来支撑本学科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资金情况
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或 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名称 | 重点层次(如国家、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等) | 建设资金(万元) | 现有仪器设备 总值(万元) |
内蒙古东部经济历史文化研究基地 | 自治区 | 30 | 内蒙古东部经济历史文化研究基地 |
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 教育厅 | 25 | 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
蒙古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 国家民委 | 蒙古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