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简介
1.本学科点的历史沿革与现状概述
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学科发展与国外相比,相差近半个世纪,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90年代以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只有极少数的外国语院校开设应用语言课程。1978年,广州外国语学院率先招收我国第一批“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这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生。198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也开始招收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85年和1988年,广州外国语学院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分别开始招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博士生。8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成立应用语言学研究室。1984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应用语言学研究机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成立。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语言文字应用系。此后,一些高校纷纷成立了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室(所)。
随之“蒙古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点也在相继出现。在内蒙古高等院校中有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是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两所院校以“蒙文信息处理”,“计算机语言学”为研究方向,培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我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创建于1972年,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同年被列入学校拟建博士点建设规划,2008年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该学科已成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队伍优良、学术水平较强的地域特色蒙古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基地。这对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本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介绍(重点介绍各方向的特色、优势和存在的不足)
(1)蒙古语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
本研究方向立足于内蒙古东部区,充分发挥地域特点、民族特色和学科优势,发掘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要研究内容为科尔沁土语与地域文化研究、科尔沁土语方言岛研究、科尔沁土语接触语言学研究、科尔沁土语与城市化关系研究等。本学科方向的特色是从科尔沁社会经济文化类型的转变和科尔沁蒙古族与满族、汉族的交流及由此引起的语言接触现象入手,对科尔沁土语进行多视角综合研究。
本学科方向从科尔沁土语共时平面的描写深入到历史演变的考证;从语言本体的研究进而联系语言外部环境来研究;从方言现象的描写研究到解释事实、寻求规律研究,使科尔沁土语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2)历史比较语言学
本学科方向主要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满蒙书面语关系、满语与锡伯语关系、满蒙文化交流与语言接触问题、历史上满语对蒙古语方言土语(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科尔沁土语)的影响、满-通古斯诸民族语言文化现象(锡伯、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现象)。满语口语(锡伯语)与清代书面语的关系、满语与蒙古语方言接触研究是本学科方向不同于其他同类研究的特色领域。
本学科方向的确立,在蒙古语言学,特别是古代蒙古语和蒙古语方言研究、蒙古语历史研究以及阿尔泰语言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满学与蒙古学是关系紧密的两个民族学科,满学与蒙古学的交叉研究,对蒙古学的发展繁荣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3.本学科点的国家和自治区需求分析和发展前景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应用语言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经过70多年的努力,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发展。进入21世纪,由于应用语言学学科与当今社会、文化的联系更为紧密,产学研一体化的知识链、成果链、人才链也已经成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巨大动力,整个社会对应用语言学学科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术机构、高等与中等教育领域、文化与出版部门、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均急需从事相关工作的本学科人才。
二、学术团队
1.本学科点主要学术带头人简介(重点介绍学术成就)
学术带头人王顶柱教授是享受政府津贴专家、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内蒙古自治区教学名师、中国蒙古文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中国蒙文正字法委员会会员、全国大中专蒙文教材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自治区学位委员会会员。自2000年开始他带领学术团队和研究生完成了原清朝时期哲里木盟管辖的科尔沁十个旗县蒙古语方言田野调查工作,搜集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另外,他鼓励和支持在读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已有21名研究生结合科尔沁土语研究课题完成了学位论文。本学科方向近5年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7项,已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70篇,获省级教学与科研成果奖2项,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和社会引起反响,学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
2.本学科点学术梯队情况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学科现有教师10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4名、讲师3名;博士5名、硕士5名;45岁-55岁2人,40岁-45岁3人,39岁-30岁5人。学科团队硕士学位以上人员达到100%,高级职称达到60%。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分布合理,基本形成了优化的学术梯队,完全有能力胜任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科研任务
三、科学研究
1.本学科点科学研究情况
近年来,本学科大力挖掘学科潜力,积极推动教学科研。本学科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主持国家985项目1项;主持国家语委项目1项;主持、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科研经费124.7万元。自治区政府科研奖2项,省级科研奖励4项。出版专著6部;主编、参编高校教材2部。5年来,本学科在《民族教育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中国蒙古学》、《蒙古国国立大学学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满语研究》,《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蒙古语文》等权威、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61 篇,其中,在国家及省部级核心期刊上发表37篇;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各种级别的奖励,在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2.本学科点的科学贡献(或社会服务贡献)情况
本学科立足于内蒙古东部区,充分发挥地域特点、民族特色和学科优势,发掘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该方向主要研究蒙古语诸方言的描写、蒙古语方言与古蒙古语的传承关系、蒙古语方言内部差异比较、蒙古语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蒙古语方言地理和蒙古语方言与其它语言的关系等。科尔沁土语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科尔沁地区蒙古语使用情况和科尔沁土语接触语言学研究是本研究方向的重点研究领域。
本研究方向结合社会背景和地域文化类型来研究科尔沁土语,以探索科尔沁方言土语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为主要任务,从语言本体的研究到联系语言外部环境的研究,从方言现象的描写研究到解释事实,使科尔沁土语研究有所新的进展。本研究方向对揭示科尔沁土语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四、人才培养
1.本学科点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主要措施和已取得的成效
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于199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至2011年已招收培养10届共111名硕士研究生。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68人。在已毕业的43名硕士研究生中,有17人分别考取了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高校博士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39.5%,其余均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新闻机构任职,就业率100%。
2.本学科点培养硕士、博士的规模和优秀硕士、博士毕业生简介
本方向从199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至2011年已招收培养10届共97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姜跟兄、文化、格根哈斯、香琴、斯钦巴特尔、呼其图等优秀研究生。
姓名 | 学位和时间 | 简介 |
姜跟兄 | 硕士 2004.6 |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博士毕业,内蒙古大学博士后,现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语言学和蒙古语族语言,硕士毕业后国内核心期刊期刊发表论文12篇。 |
文化 | 硕士 2003.6 |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博士毕业,现于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蒙古语方言与文化研究,硕士毕业后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篇。 |
格根哈斯 | 硕士 2004.6 |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蒙文系博士毕业,现于内蒙古民族大学担任校团委书记职务,并在蒙古学学院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蒙古语方言学和语义学,硕士毕业后国内外核心期刊期刊发表论文9篇。 |
香琴 | 硕士 2011.6 | 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毕业,在学期间曾发表过“关于蒙古语词首辅音脱落现象”(中国蒙古学,2010年第2期)、“谈蒙古语七和七十数字文化含义”(赤峰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关于蒙古语比拟手法的生成”等学术论文。 |
斯钦巴特尔 | 硕士 2012.6 | 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在校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曾发表过“探析也松格碑铭的新闻特性”(中国蒙古学,2011年第5期)、“初探蒙古族垃圾文化”(蒙古语文,2010年第12期)等学术论文。 |
呼其图 | 硕士 2012.6 | 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在校硕士研究生,在学期曾发表过学术论文“论蒙古胡尔奇的学艺方法”(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蒙文版,2012年第1期)。目前,正在参与蒙古学学院<乌力格尔收集集采>项目。 |
五、学术交流
本学科点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情况
自2009年以来,先后邀请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科院、蒙古国科学院、蒙古国国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日本滋贺县立大学专家来校讲学48人次,举办学术报告38场,先后有76人次参加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了“首届科尔沁历史文化研究全国性学术研讨会”(2008年)、“全国高校蒙古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协作会议”(2009年)、“首届草原文学青年学者论坛”(2010年)和“全国首届胡尔奇、胡仁乌力格尔艺人研讨会”(2010年),有力地推动了学科建设,加强了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现与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和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合作承担国家“985”工程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学科带头人王顶柱教授兼任内蒙古大学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蒙古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先后聘请了英国剑桥大学、日本丝贺县立大学3名教授,开展合作研究。
六、支撑条件
1.本学科点教学科研条件基本情况
该学科点2009年订购了月刊25种,双月刊35种,季刊46种,半月刊1种。供订阅了468本。2010年在现有的基础上订购了60种期刊杂志。购置资料室和图书馆的费用共计48.4310元。2011年现有的基础上订购杂志有60种,报刊有5种,人大复印资料有9种。这些材料为职工和研究生的学习查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1)内蒙古民族大学通过内蒙古高校的集团购买引进的EBSCOhost数据库,包括学术期刊集成全文数据库(Academic Search Premier,简称ASP)和商业资源集成全文数据库(Business Source Premier,简称BSP)两部分。学术期刊集成全文数据库(ASP)包括生物科学、工商经济、资讯科技、通讯传播、工程、教育、艺术、文学、医药学等领域的七千多种期刊,其中近四千种为全文刊。商业资源集成全文数据库(BSP)包括国际商务、经济学、经济管理、金融、会计、劳动人事、银行等三千多种期刊的索引、文摘,其中近三千种全文刊。 EBSCO英文数据库:http://search.epnet.com (2)蒙古学方面搜集整理了科尔沁文献,共335种434册,辟专架展示,并建立了数据库。
2.本学科点相关学科支撑情况简介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是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199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经多年建设,该学科具备了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学科管理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至2011年已招收11届硕士研究生,在读硕士研究生54人。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6人、硕士学位的7人。已形成现代蒙古语研究、蒙古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研究、蒙汉文学比较研究等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1)科研立项:以立项建设为目标,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资助经费总额135万元。
(2)科研成果:以创新成果为核心理念,树立精品意识,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7篇,其中《中国蒙古学》、《内蒙古社会科学》等核心刊物上发表了32篇;出版学术著作10部。
(3)科研奖项:该学科点的科研成果《蒙古语语言学文献志》于2008年获得内蒙古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二等奖;《蒙古文<金光明经>词汇研究》于2010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
(4)学术交流:以拓宽学术视野,了解学科前沿为重,大力加强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邀请蒙古国国立大学特木尔陶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色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乌云毕力格教授,英国剑桥大学的呼日勒巴特尔研究员、乌仁其木格博士、日本滋贺县立大学布仁赛音教授、内蒙古党校吉日嘎拉教授、赤峰学院宝音楚古拉教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王楚格研究员等先后来本学科点作学术交流15人次。本学科点5名教师先后去日本和蒙古国进行学术交流,参加相关国际会议10人次。2008年成功举办了“首届科尔沁历史文化研究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使学科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5)教学研究:不断推进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科学设置专业课和讨论课,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培养历史学、民族学专业人才为重点,改革研究生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结合各研究方向的实际,学科点的全部课程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保证了教学质量,已出版研究生教材《科尔沁历史与地理》、《满语初级教程》等2部,本科生教材4部。
(6)人才培养:以培养人才为工作中心,支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重点学科,三年共招54名硕士研究生,其中39名(含5名同等学力)研究生结合各自的研究方向撰写学位论文,顺利通过答辩,5名毕业生考取了博士外,其余大多在高校和有关科研机构工作,成为所在单位教学和研究的骨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开创了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双赢的局面。
3.本学科点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
2009年以来本学科建设资金来源情况
合计 | 国家其他重大建设项目 | 自治区 政府 | 自治区 教育厅 | 学校 自筹 | 其他社会 捐赠 | 科研经费 | |
总经费 | 其中 纵向 | ||||||
229.7 | 25 | 50 | 30 | 124.7 | 124.7 |
2009年以来本学科建设资金支出情况
合计 | 学术 团队 | 人才 培养 | 购置仪器设备值 | 实验室 改造 | 学术 交流 | 其他 | |
总值 | 其中10万元以上设备 | ||||||
182 | 30 | 40 | 50 | 12 | 20 | 30 |
2009年以来支撑本学科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资金情况
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或 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名称 | 重点层次(如国家、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等) | 建设资金(万元) | 现有仪器设备 总值(万元) |
内蒙古东部经济历史文化研究基地 | 自治区 | 30 | 内蒙古东部经济历史文化研究基地 |
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 教育厅 | 25 | 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
蒙古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 国家民委 | 蒙古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